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投资者应为风险识别、评估、承受能力较强的合格投资者。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个人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
2、依法设立并受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您进入、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任何网页,即表明您已同意接受以下条款与条件的约束。下列条款与条件可能会做出变更。如您不同意下列条款与条件,可选择放弃访问本网站。“本网站”指由深圳市优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称“本公司”)所有并发布的本网站及其网站内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材料。
本网站所发布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有可能因所基于的信息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但本公司不承诺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信息、观点以及数据。本网站发布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公司对来源于第三方的信息及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不做任何保证。
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细阅此重要提示,根据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工具和资料仅供一般性参考,除非另有明确协议,不应被视为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某种要约,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您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与本网站所载资料有关的所有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及其他产权均为本公司所有。
本网站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广告或销售要约,或买入任何证券、基金或其它投资工具的建议。投资者应仔细审阅相关金融产品的合同文件等以了解其风险因素,或寻求专业的投资顾问的建议。
8月份中国的广义货币M2增速大降至8.9%,创历史最低记录。这对楼市意味着什么?
美国缩表即将来临,欧洲也在考虑退出QE,全球货币进入紧缩时代,正式宣告房价只涨不跌的时代已经谢幕。
小利益与大逻辑
政府不会让房价跌,因为房地产绑架了经济和土地财政。
首先要搞清楚房地产是如何绑架经济的。
一个国家的经济通常由「三驾马车」拉动:投资、消费、进出口。
在08年金融危机之前,外需占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过去几十年,我们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向全世界输出中国制造,累积三万亿外汇储备的过程。
金融危机之后,外需熄火。上面迅速启动了投资这一引擎,也就是我们后面常说的「四万亿计划」。
为什么要启动投资而不是消费?
因为投资链条上的产业,多数是国有。国家可以非常迅速地对之施加影响,从而拉动经济走出危机。
但消费行为的改变,更多源自私有部门的决策,国家影响起来效果甚微。比如你要买杜蕾斯还是冈本,国家总不能强制干涉你对吧。
投资大部里,又可以细分成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后两者又是政府可以最大程度直接控制和影响的部门。
房地产绑架经济的意思,就是如果房价下跌,导致房地产投资下滑,那就会通过影响投资增速,进而拉低经济增长。
过去十年来看,投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确居于主导地位。
于是很多人就线性外推,下一个十年,投资仍然会居于主导地位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这是认为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所以房价不会下跌背后的立论假设。
但事实上,这一假设并不成立。
懒惰的人性,使得人们不愿意从事情的根本属性出发思考问题,而是习惯用类比归纳的方法,用历史的经验来指导未来,这被称之为线性外推。
线性外推的思维,必须建立在事物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背景一致的基础上,才能正确。
中国自四万亿以来,靠投资稳经济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
最重要的两大问题:债务高企与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中长期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
这一点我知道,你知道,上面也知道。这就是为什么上面要搞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原因。
继续大水漫灌搞投资,靠基建,房地产来拉动经济,难道你认为三四五线城市都应该建机场,造地铁?难道你认为四五六线城市都应该把郊区拆了全部造上商品房?
比如,四川的两个三线城市之间造一条高铁,一天只开三趟车,也没办法保证一半的上座率,请问这样的高铁造起来干啥?财政的亏损最后谁来买单?
靠投资拉动经济已经不可持续,但在经济下行压力极大时,一次次被用来「力挽狂澜」。每一次对投资的放纵,带来的都是更深远问题的堆积。
不然你认为为什么钢铁煤炭去个产能那么困难?
这条路再走十年,必死无疑。这个根本不用争论,稍微有点经济常识的人,都懂。
一个持续不能出清的经济系统,最终必然走向自我崩溃。自我崩溃是市场的自我调节,是供需出清最暴力也是最痛苦的方式。所谓出清,就是让经济里的供需,重新平衡。
因此,中长期的大逻辑是:
必须要搞供给侧改革,必须放弃饮鸩止渴的经济治理思路。
一直不放弃房地产对经济的大比例拉动,就是饮鸩止渴。
房价下跌导致的短期经济下行,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以及银行坏账,相较于上面的大逻辑,都只是小利益。
事实上,早在2010年,银监会就对银行做过房价下跌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房价下降30%的前提下,样本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会上升2.2个百分点,税前利润下降20%。这并非是一个不能承受的水平。
小利益和大逻辑之下,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此外,你也得明白,政府政策的效力,也是有边界的。政府不是万能的,政策也不是可以主导一切的。
经济规律的作用,政策只能起着扰动的作用,而无法替代。说经济规律在中国失效,是开车只知道看后视镜,不看前方的短视行为。
随着经济系统本身堆积的矛盾越来越多,政策的边际作用会越来越低。
反过来想就特别容易理解,如若存在一个万能的政府,经济周期早就该被消灭了。
因为政府并不希望经济出现繁荣-衰退的周期波动,政府如若是万能的,早就应该把衰退消灭,只留下周期里的繁荣了。
事实上呢?经济周期吞噬了无数个政策甚至政府,但还没有哪个政府可以消灭周期。这就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为什么经济周期不能被消灭?因为周期背后的根本驱动力是人性。人性不曾被消灭,周期也就不曾被消灭。
房企就看得准市场吗?
开发商一直在高价拿地,他们不可能亏钱,房价怎么可能下跌。
这个逻辑犯了最幼稚的错误:权威崇拜。
为什么开发商的决策就一定是对的?开发商对市场的预判一定正确吗?
2010年房地产调控,一二线成为重点地区,当时不少房地产企业包括巨头万科、中海、保利等都纷纷跑到三四线城市拿地。这些大企业认为,一二线已经日趋饱和,应该到三四线去开拓新的市场。
后来不少中小房企也跟随大哥们的步伐,纷纷扎入三四线城市。
再后来呢,等大家拿了很多地,房子开工造起来,最后发现根本没有想象那么大的需求。库存开始大规模堆积,到现在也还没完全消化。不少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房企欲哭无泪。
再比如,龙头万科也曾判断深圳的房价已经到顶,不会上涨太多。可是谁又会料到最近这轮暴涨,深圳房价半年之内就接近翻倍呢?
房企也只是市场的参与者,他们并不能总是判断对风向。
很多时候,房企也只是在赌。赌什么?赌的不是需求,是央妈放水,这个后面再说。
认为房地产企业高价拿地,房价就不会跌的,是典型的权威崇拜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人家是专业的,是行业内部人员,总不会错。
事实是,在大的机会面前,权威人士的预期,进而带动市场一致的预期,往往都是错的。
这一点在最近的金融市场里,尤其明显。老铁们回想一下,当时市场主流对英国脱欧,对川普当选的预期,是不是都错得一塌糊涂?
这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社会信息的构成。
传统精英建制下的「权威」媒体(纸媒/广电等)所释放的信息,已经不能左右甚至代表全社会的信息。
在互联网行业里也有不少「业内大佬看走眼」的故事。
当年马化腾带着QQ去找张朝阳,打算把公司卖给他。张一看,说你这破玩儿,我找几个大学生三个月就能比你做得好,怎么可能值50万。
马云曾经也去找过马化腾投资阿里,但是马化腾不看好,亦然拒绝了马云。
美团的创始人王兴曾经找到周鸿祎,但是后者仅仅就看了一眼王兴,就断定这丫干不成什么大事。
滴滴创始人程维找到王兴,给他演示完滴滴产品,只收到两个字总结:垃圾。还被后者以商业大佬的姿态教训了一番。
不要迷信「大佬」、「专家」、「权威」,他们在平常的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但面临大的时代机会,这些人的判断往往是错误的,其根源是路径依赖:
让他们成功的经验,也正好是让他们看不到新方向的障碍。
房地产企业的动向,某种意义上,和上面提到的大佬们的观点,是一样的。
权威的观点,只能作为参考。任何时候,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体系,有自己批判的标准,这样才不会在观点市场里迷失了自己。
支撑房价的是需求和地价吗?
需求那么旺盛,地价那么高,房价怎么可能会跌!
这个逻辑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这些细分因素:
城市区位、资源聚集、城镇化、刚需、人口......
这是常见的分析房价的逻辑。比如认为上海的资源聚集作用无比牛逼,所以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未来还要翻好几倍,房价不可能出现下跌。
换个思路,城镇化的进程,人口规模,上海的「区位优势」,是最近三五年才有的?倒推十年,这些因素就不存在了?为啥那个时候价格没有猛涨?
就问你,有没有被问得一脸懵逼!
有时候,想问题换个思路就会豁然开朗,但人们总是很懒。懒得从根本点出发想问题,懒得反思别人的观点。
懒惰往往导致致命的错误。
虽然被问得一脸懵逼,但肯定有老铁还是会问:
供需决定价格,天经地义,难道这个逻辑还有错?
没错,但是这个逻辑仅仅在一个层面上没有错。这个层面是:
货币供给水平不发生变化时。
价格表面上看是供需形成,但是供需背后是什么?是货币。
如果一个月房贷是一万块,你有买房子的刚性需求。如果因为房贷利率的上涨,变成一万五,两万,三万,五万呢?你这个刚性需求还存在吗?
利率不可能这种涨法,但是其中的逻辑,没有问题。
同样,有人认为地价已经很贵,房价凭什么降。比如,地价已经2万了,房价总不能降得比地价还便宜吧?
假设一个经济系统里的货币供应是2万,全部进入土地市场,只有一平米土地,此时地价是2万。但如果货币收缩到一万五,依然全部进入土地市场,土地还是一平米,地价还能2万?
你能揪着自己脑袋离开地球?
无论是所谓的需求支撑房价,还是地价支撑房价,再深入一层的逻辑,都对应到货币上。
货币多了,需求才能多。货币多了,地价才能涨得起来。
之前黄奇帆的万字长文里就提到,他主政重庆,控制地价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卡住房企拿地的融资即可。房企拿地必须自己的钱,不能找银行借钱,你看还有没有那么多地王?
地王炒起来,都是拼房企的融资能力,谁能借更多的钱,谁就能高价拿到地。高价拿地没关系,只要房价不跌,房子转手一卖,老百姓乖乖为房企买单。
看明白这个游戏了吗?
不管是地价还是所谓的刚需,都是货币进去搞出来的结果。
如果把货币给你卡住,融资成本给你提上去,很多刚需就变成软需甚至直接消失了,地价也就涨不起来了。
房价不是由供需决定的,也不是由地价决定的,是由背后的货币决定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说,看房价只需要盯住货币变化即可,这不是分析得太简单,这是根本逻辑,是大道至简。
货币由什么决定?
一个自然的延伸问题:货币由什么决定?
这涉及到货币系统的问题,在早年的时候,货币系统是基于商品挂钩的,比如黄金本位制,那时的货币发行必须基于对应的黄金储备,所以不会像今天这么滥发。
金本位崩溃后,就进入了法定货币系统,或者叫信用货币体系。这个体系下面,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信用作为担保,按照法律规定来发货币。
可是不要忘了,法律也是国家制定的,可以随时修改,比如老美就修改法律上调了好多次国债上限。
所以货币发行到底由什么决定?谁有权制定法律,谁就能决定啊!
只要是人决定的,就一定会超发。因为超发货币,相当于向老百姓收税,叫铸币税,或者通货膨胀税,不超发是瓜的。
过去十年,中国的货币供给一直在扩张,但CPI并没有怎么上涨,为什么?
因为货币的大头,都被富人撸走啦!奢侈消费品在涨价,房子在猛涨。但是猪肉,鸡蛋价格,等等消费品,不但没涨,有时还在跌。而CPI只计算后面这些。
这叫富人通胀,穷人通缩。
可是货币是不是可以无限制永远宽松下去?
当然不行,这涉及到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国内的通胀。
第二个问题是国外的相对购买力。
对中国来说,房价的上涨吸纳了第一个问题的压力。所以过去十年人们一直处在低通胀(CPI)的幻觉当中。
第二个问题,由于美国欧洲日本过去十年也都在狂印货币,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所以相对购买力也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岁月静好,一片欢乐祥和。但所有的周期,总会迎来拐点。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
全球货币宽松的周期拐点,随着美联储2014底首次加息,以及今年进入加速加息的通道,正式到来。
美联储货币开始紧缩,欧洲也在考虑跟进,中国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有人说中国有资本管制,不用管老美怎么玩儿,这是痴人说梦。
你还指望能回到大清闭关锁国的时代?如今国际间的贸易,投资,深入得你根本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多少大宗商品要靠进口,多少粮食要靠进口。
要参与国际经济,就不可能不管美国。
美国货币结束宽松时代,进而牵引全球货币进入紧缩时代,回归常态化的过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计算只从内部来看,我们也存在金融部门过度加杠杆导致风险堆积难以识别的问题。
因此上面开启了金融去杠杆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目前已初见成效。
货币市场利率飙升(不知道货币市场是什么不要紧,看看余额宝收益就知道了),银行资金紧张,连续提高房贷利率,同业存单净发行大幅下降,M2增速历史首次跌破两位数……
在全球货币进入紧缩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时,还在鼓吹房价暴涨,不是没有常识,就是用心险恶。
前一个十年,超发的货币,大部分通过资产价格泡沫进入了富人的口袋,穷人反而在面临「降价」的通缩。
下一个十年,富人们看明白货币即将不可回头地进入紧缩时代,那他们手上的房子怎么办呢?当然是编个美丽的故事,让穷人们来接盘啦。
当老铁们聚齐两代之力冲进房市时,富人们则完成了完美的撤退。
货币宽松时代,通胀是富人对穷人的一次收割。货币紧缩时代,忽悠穷人买房,则完成了对穷人的二次收割。
Copyright © 深圳市优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